最近好多粉丝私信问我,网贷中介推荐的"稳过口子"到底靠不靠谱?他们到底是靠什么门道赚钱的?今天咱们就扒一扒这行的内幕。说真的,这行水太深了,光是我知道的就有三种中介类型:有正经帮客户优化资料的,也有专搞灰色操作的,更过分的还有直接骗前期费用的。下面我就把自己这些年摸爬滚打的经验总结成干货,大家看完记得收藏转发,别让更多人被套路了!
哎,你发现没?中介朋友圈天天刷屏"独家渠道""内部通道",其实说白了就是信息差+技术差。举个真实案例:去年有个做装修的小老板急用20万,自己申请某平台被拒3次,中介拿着同样的资料,只是调整了职业类别和收入结构,当天就下款了——这里面的门道,普通用户根本摸不清。
记得去年有个粉丝跟我吐槽,他明明符合某平台的公积金贷条件,却不知道这个产品存在。中介收了他8%服务费,结果只是帮他填了个申请表格!这种情况太常见了,我总结了几种典型情况:
上周有个读者给我发来聊天记录,中介保证"百分百下款",结果收了2000元资料费就拉黑。气得我当场就想报警!为了避免更多人上当,我整理出这些年的见闻:
某头部网贷平台内部人员跟我说,他们给中介的返佣最高能到放款金额的5%。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些中介非要推荐某几个平台了,哪怕利息高点也要让客户申请。
该图源自网友上传
去年曝光的某案件中,中介教客户伪造营业执照申请经营贷,结果被查出骗贷。这种操作虽然来钱快,但法律风险极高,大家千万别碰!
前天帮粉丝分析了个案例:客户资质其实可以申请银行低息产品,中介却推荐了年化36%的消费贷。这种情况怎么破?我教大家三招:
遇到声称"有关系""包过"的中介,建议先问清楚这几个问题:
其实很多平台的申请逻辑并不复杂,关键要掌握这几点:
最近跟几个行业内的朋友聊天,发现中介市场正在发生这些变化:
有些头部中介开始要求持证上岗,比如考取金融从业资格证,服务流程也逐步规范化,这说明行业在向良性发展。
今年实施的《互联网金融管理办法》明确规定,不得诱导用户过度借贷。这就要求中介必须调整以往的营销话术,更注重客户资质审查。
最后说句掏心窝的话:千万别图省事全权委托中介!上周处理的纠纷案例就是客户把所有验证码都告诉中介,结果账户被盗刷。记住这三点原则:
如果看完这些你还是拿不准,可以把具体情况私信发我,工作之余会尽量帮忙分析。觉得这篇干货有用的话,记得点个关注,下期咱们聊聊《如何识别网贷平台的真实利率》!
取消评论你是访客,请填写下个人信息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