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收到好多粉丝私信,都在问"那些不查征信的贷款是不是真的?"说实话,刚开始看到这类广告我也纳闷——咱们的征信系统不是全国联网吗?这些平台到底用了什么黑科技?今天咱们就扒开表皮看本质,从监管部门最新公布的案例说起,带你看看这些平台是怎么在灰色地带游走的,更重要的是:普通用户到底要承担多大风险...
打开手机应用商店,光是贷款类App就有上百款。有的明目张胆写着"无视黑户""不看征信",下载量居然能破百万。上周我装了三款来测试,发现它们操作确实"贴心":
但细看《用户协议》第8.3条,赫然写着"授权查询百行征信等民间征信机构"。原来这些平台根本不接入央行系统,而是用第三方数据做风控。
该图源自网友上传
跟某股份制银行风控主管聊过后,我发现了关键问题:当前征信覆盖范围存在三大缺口:
这就给了非法平台操作空间。去年曝光的"闪电借"案例中,平台专门把借款金额设定为499元/期,通过拆分借款规避监管。更可怕的是,这类记录虽然不进央行征信,但会在大数据公司留下痕迹,直接影响你在其他平台的信用评分。
我接触过的最惨案例是个90后小伙:
该图源自网友上传
这类平台最擅长用"砍头息""服务费"等名义抬高实际利率。根据最高法规定,年利率超过36%的部分不受法律保护,但很多平台通过费用拆分,把实际成本做到50%以上。
跟银保监会朋友求证后,给大家划重点:
与其想着怎么"绕开"征信系统,不如好好维护信用记录。现在连找工作、租房子都要看征信,千万别为几千块钱毁掉五年记录。下次再看到"无视征信"的广告,记住这句话:天上掉的不是馅饼,可能是铁饼。
该图源自网友上传
说到底,征信系统就像金融身份证,那些声称能绕过的平台,要么在玩文字游戏,要么就在法律边缘试探。咱们普通用户最该做的,就是擦亮眼睛选择正规渠道,毕竟信用这东西,一旦毁了可比借钱难多了...
取消评论你是访客,请填写下个人信息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