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7年网贷行业曾掀起过一波"月下款"热潮,那些无需抵押、当天到账的小额借款产品,几乎占据了各大论坛的半壁江山。作为从业十余年的老司机,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掰扯,为啥这些口子能火得一塌糊涂?当时借款人的真实需求是啥?现在回头看又有哪些值得警惕的套路?文章最后还会附上几个辨别网贷陷阱的实用技巧,准备借钱的老铁们可要擦亮眼睛咯。
说到07年的网贷市场啊...(托腮回忆状)那时候智能手机还没普及,支付宝也才成立3年,传统银行贷款门槛高得吓人。我清楚地记得,当时有个做小买卖的亲戚为了5万块周转金,跑了三家银行都吃了闭门羹。
三个关键推力造就火爆场面:
仔细分析当时的下款用户数据,会发现两个典型特征:
该图源自网友上传
这些年轻打工者面临的情况是——临时要用个三五千块,找亲戚张不开口,银行又看不上这点小钱。这时候突然冒出个"身份证就能借"的渠道,可不就跟沙漠里见着绿洲似的?
现在复盘当年的产品设计,不得不佩服这些平台精准拿捏人性弱点的功力。举个真实案例:某平台推出"学生专享通道",只要上传学生证照片,10分钟就能到账2000元,结果导致大批学生陷入债务泥潭。
(敲黑板)这里要特别提醒,当年很多平台玩的砍头息套路:借3000实际到账2700,但利息还是按3000计算。这种把戏现在已经被明令禁止,但换汤不换药的变种依然存在。
当年行业监管存在近两年的空窗期,某些平台就钻了这个空子。有个做风控的朋友私下透露,他们根本不做贷后管理,坏账率高达35%却依然盈利,靠的就是超高利率覆盖风险。
记得有借款人跟我哭诉,本来只借了5000块,结果利滚利变成8万。这种案例在07-09年间比比皆是,直接导致了后来监管重拳的落下。
虽然现在行业规范多了,但套路也在升级换代。教大家几招防坑必备技能:
最后唠叨一句(语重心长状),借钱这事儿吧,就跟吃药似的——用对了能救命,用错了要人命。咱们还是得量入为出、理性消费,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?
取消评论你是访客,请填写下个人信息吧